武汉绿色低碳先行一步,39位居民用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
武汉绿色低碳先行一步,39位居民用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
武汉绿色低碳先行一步,39位居民用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28日,长江日报记者从民生银行武汉分行获悉(huòxī),全市目前已有39位居民用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,累计抵扣金额(jīné)达740元。这(zhè)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,是武汉在绿色(lǜsè)低碳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变。当绿色行为与个人利益深度绑定,“减碳”真的“有价”了。
今年3月,武汉创新碳普惠机制,推出全国首个“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”闭环系统,手机里的碳减排量可以变成银行利息(yínhánglìxī)红包。比如,骑行(qíxíng)共享单车的里程数就能抵扣房贷(fángdài)月供等。
日常低碳行为可以折算为碳减排量,并用于抵扣房贷和消费贷款(dàikuǎn)利息。通讯员姜文(jiāngwén)嘉 供图
在这股绿色浪潮中,勇于尝鲜的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率先成为积极的践(jiàn)行者。魏英就是其中之一。
魏英是一名公司职员。“平日里,我并没刻意去积攒碳(tàn)减排量。”魏英介绍,她(tā)上下班主要选择(xuǎnzé)乘坐地铁,外出办事选择“地铁+共享单车骑行”。
每天,她习惯性地乘坐地铁往返于家和公司(gōngsī)之间,而在地铁站与公司之间那段短途(duǎntú)距离,则选择骑行共享单车作为接驳。
每一次的(de)出行,她都会顺手打开“武碳江湖”小(xiǎo)程序,让这些绿色的足迹被记录下来。
魏英的“碳(tàn)”账本算得清清楚楚:根据平台的规则,乘坐地铁每公里可获得78.4克碳减排量,骑行共享单车每公里则能获得93.3克碳减排量。按照她(tā)每月(měiyuè)大约22个工作日的通勤频率计算,仅仅在往返途中的绿色出行,她每个月就能轻松攒下大约26千克的碳减排量。而(ér)这仅仅是一个(yígè)开始。她进一步充分挖掘家中的“降碳”空间:将家中的电表与“惠节电”小(xiǎo)程序相连,通过养成随手关灯、合理使用电器(diànqì)等省电习惯,每月又能额外获得12.6千克的碳减排量。
此外,她还养成了将(jiāng)家中(jiāzhōng)积攒(jīzǎn)的快递包装盒仔细打包,定期投放到指定回收箱的习惯,这一小小的举动,每月又能为她“赚得”4.5千克的碳减排量。
如此这般,魏英每月大约能获得43千克碳减排量。截至目前,她一共(yīgòng)获得了491千克的(de)减排量。
起初,这些逐渐积攒下来的减排量,魏英主要用于兑换一些小(xiǎo)程序里提供的实物(shíwù)奖品、电子福利,或是捐献(juānxiàn)给“汉马”“长江有鱼”等她关注的公益环保项目。
今年3月,一个更让她(tā)兴奋的消息传来——民生银行推出了碳普惠减排量“1千克(qiānkè)=2元”的利息抵扣政策。
手机里那些看似(kànshì)抽象的碳减排量,真的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“红包”,用以直接抵扣房贷、消费贷的利息。魏英很是兴奋。4月28日,她便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累积的45千克碳减排量,成功抵扣了90元消费贷款利息,成为(chéngwéi)全市首批(shǒupī)享受到“碳抵贷”红利的幸运儿之一(zhīyī)。
居民用碳(tàn)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,是武汉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(de)一大实践。
而2023年6月2日上线的(de)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“武碳江湖”,则成为170万武汉人手机(shǒujī)里的“环保管家”。
截至目前,“武碳江湖”累计记录并量化存储的市民减排(jiǎnpái)行为高达827万次。两年来,市民累计“存下”了(le)3万余吨碳减排量。这个数字相当于为城市新(xīn)种植了大约90万棵树。“我们正在用实践证明,绿色低碳发展(fāzhǎn)不是口号,而是一种可量化、可参与(cānyù)、可获益的生活方式。”“武碳江湖”平台相关负责人这样说。
在江汉区北湖街道的新华小区,67岁(suì)的王淑芳阿姨就成了街坊邻居们口中津津乐道的“低碳(dītàn)达人”。“节约(jiéyuē)下来的碳排量,那(nà)可有(yǒu)大用处呢!”王阿姨乐呵呵地分享着自己的心得。原来,北湖街道率先发起了“碳中和”公益活动,鼓励居民们主动拿出自己辛苦积攒的个人碳减排量,用于抵消街道办事处大楼自身的运营碳排放。
在(zài)武汉,一系列创新(chuàngxīn)实践,让这座城市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先行一步。
自(zì)2021年落户武汉(wǔhàn)以来,碳排放权登记结算(武汉)有限责任公司已(yǐ)累计交易6.68亿吨碳配额,成交额约459亿元,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“中枢神经”。
在瑞博宏新能源公司,分散的200兆瓦光伏项目通过碳(tàn)资产聚合,每年产生14万吨减排量,带来约400万元收益;格林美产业园的屋顶光伏既省下500万元电费,又(yòu)通过碳交易(jiāoyì)增收16万元。
汉十高速(gāosù)新能源示范线上,一条400多公里(duōgōnglǐ)的华中首条新能源示范线让新能源车主告别里程焦虑。
长江(chángjiāng)江面上,“长江三峡1”纯电动游轮、“国能长江01”甲醇动力货轮、“三峡氢舟1”号氢能船舶陆续出现。这三艘(sānsōu)武汉研发的(de)1号船,不仅(bùjǐn)实现了零排放、低噪声的环保目标,还展示了中国在新能源船舶领域的创新能力。
(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实习生石雯露 通讯员姜文(jiāngwén)嘉)
湖北日报客户端,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,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、新鲜的热点资讯、实用(shíyòng)的便民信息,还推出了掌上(zhǎngshàng)读报、报料、学习、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(gōngnéng)。
28日,长江日报记者从民生银行武汉分行获悉(huòxī),全市目前已有39位居民用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,累计抵扣金额(jīné)达740元。这(zhè)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,是武汉在绿色(lǜsè)低碳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变。当绿色行为与个人利益深度绑定,“减碳”真的“有价”了。
今年3月,武汉创新碳普惠机制,推出全国首个“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”闭环系统,手机里的碳减排量可以变成银行利息(yínhánglìxī)红包。比如,骑行(qíxíng)共享单车的里程数就能抵扣房贷(fángdài)月供等。
日常低碳行为可以折算为碳减排量,并用于抵扣房贷和消费贷款(dàikuǎn)利息。通讯员姜文(jiāngwén)嘉 供图
在这股绿色浪潮中,勇于尝鲜的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率先成为积极的践(jiàn)行者。魏英就是其中之一。
魏英是一名公司职员。“平日里,我并没刻意去积攒碳(tàn)减排量。”魏英介绍,她(tā)上下班主要选择(xuǎnzé)乘坐地铁,外出办事选择“地铁+共享单车骑行”。
每天,她习惯性地乘坐地铁往返于家和公司(gōngsī)之间,而在地铁站与公司之间那段短途(duǎntú)距离,则选择骑行共享单车作为接驳。
每一次的(de)出行,她都会顺手打开“武碳江湖”小(xiǎo)程序,让这些绿色的足迹被记录下来。
魏英的“碳(tàn)”账本算得清清楚楚:根据平台的规则,乘坐地铁每公里可获得78.4克碳减排量,骑行共享单车每公里则能获得93.3克碳减排量。按照她(tā)每月(měiyuè)大约22个工作日的通勤频率计算,仅仅在往返途中的绿色出行,她每个月就能轻松攒下大约26千克的碳减排量。而(ér)这仅仅是一个(yígè)开始。她进一步充分挖掘家中的“降碳”空间:将家中的电表与“惠节电”小(xiǎo)程序相连,通过养成随手关灯、合理使用电器(diànqì)等省电习惯,每月又能额外获得12.6千克的碳减排量。
此外,她还养成了将(jiāng)家中(jiāzhōng)积攒(jīzǎn)的快递包装盒仔细打包,定期投放到指定回收箱的习惯,这一小小的举动,每月又能为她“赚得”4.5千克的碳减排量。
如此这般,魏英每月大约能获得43千克碳减排量。截至目前,她一共(yīgòng)获得了491千克的(de)减排量。
起初,这些逐渐积攒下来的减排量,魏英主要用于兑换一些小(xiǎo)程序里提供的实物(shíwù)奖品、电子福利,或是捐献(juānxiàn)给“汉马”“长江有鱼”等她关注的公益环保项目。
今年3月,一个更让她(tā)兴奋的消息传来——民生银行推出了碳普惠减排量“1千克(qiānkè)=2元”的利息抵扣政策。
手机里那些看似(kànshì)抽象的碳减排量,真的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“红包”,用以直接抵扣房贷、消费贷的利息。魏英很是兴奋。4月28日,她便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累积的45千克碳减排量,成功抵扣了90元消费贷款利息,成为(chéngwéi)全市首批(shǒupī)享受到“碳抵贷”红利的幸运儿之一(zhīyī)。
居民用碳(tàn)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,是武汉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(de)一大实践。
而2023年6月2日上线的(de)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“武碳江湖”,则成为170万武汉人手机(shǒujī)里的“环保管家”。
截至目前,“武碳江湖”累计记录并量化存储的市民减排(jiǎnpái)行为高达827万次。两年来,市民累计“存下”了(le)3万余吨碳减排量。这个数字相当于为城市新(xīn)种植了大约90万棵树。“我们正在用实践证明,绿色低碳发展(fāzhǎn)不是口号,而是一种可量化、可参与(cānyù)、可获益的生活方式。”“武碳江湖”平台相关负责人这样说。
在江汉区北湖街道的新华小区,67岁(suì)的王淑芳阿姨就成了街坊邻居们口中津津乐道的“低碳(dītàn)达人”。“节约(jiéyuē)下来的碳排量,那(nà)可有(yǒu)大用处呢!”王阿姨乐呵呵地分享着自己的心得。原来,北湖街道率先发起了“碳中和”公益活动,鼓励居民们主动拿出自己辛苦积攒的个人碳减排量,用于抵消街道办事处大楼自身的运营碳排放。
在(zài)武汉,一系列创新(chuàngxīn)实践,让这座城市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先行一步。
自(zì)2021年落户武汉(wǔhàn)以来,碳排放权登记结算(武汉)有限责任公司已(yǐ)累计交易6.68亿吨碳配额,成交额约459亿元,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“中枢神经”。
在瑞博宏新能源公司,分散的200兆瓦光伏项目通过碳(tàn)资产聚合,每年产生14万吨减排量,带来约400万元收益;格林美产业园的屋顶光伏既省下500万元电费,又(yòu)通过碳交易(jiāoyì)增收16万元。
汉十高速(gāosù)新能源示范线上,一条400多公里(duōgōnglǐ)的华中首条新能源示范线让新能源车主告别里程焦虑。
长江(chángjiāng)江面上,“长江三峡1”纯电动游轮、“国能长江01”甲醇动力货轮、“三峡氢舟1”号氢能船舶陆续出现。这三艘(sānsōu)武汉研发的(de)1号船,不仅(bùjǐn)实现了零排放、低噪声的环保目标,还展示了中国在新能源船舶领域的创新能力。
(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实习生石雯露 通讯员姜文(jiāngwén)嘉)
湖北日报客户端,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,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、新鲜的热点资讯、实用(shíyòng)的便民信息,还推出了掌上(zhǎngshàng)读报、报料、学习、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(gōngnéng)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